- · 武陵学刊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武陵学刊》投稿方式[11/04]
武陵学刊论文例文(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苏轼的《浣溪沙》,也栩栩如生地描画了端午节时,美丽的女子们用满溢芬芳的兰草水沐浴,洁净身体,然后在似玉的胳臂上,轻轻缠绕上象征祛邪康健的
苏轼的《浣溪沙》,也栩栩如生地描画了端午节时,美丽的女子们用满溢芬芳的兰草水沐浴,洁净身体,然后在似玉的胳臂上,轻轻缠绕上象征祛邪康健的“长命缕”;在高高挽起的云鬓上,插上辟邪的“艾符”。
尽管很多地方民众,大都将五色丝线或系于胳臂,或佩戴在身上,但唐代诗人褚朝阳却在《五丝》诗中,仅用“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寥寥10个字,就向后人揭示了当时越地(今浙江一带)民众,传承楚国(地)将五色丝线,缠绕在截取的竹节上的风俗,颇具地域特色。
长命缕不可随意毁坏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让流水冲走。这象征着瘟疫、疾病、邪祟都会被河水冲走,有去邪祟、好运来之效。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内装灵符、香料、雄黄粉等,佩在胸前。据说可辟邪祈福。
五、躲端五躲端五,也叫“躲午”、“躲午节”。在古人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日,尤其凶恶。所以,端午节这天,有的地方流行父母将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祟侵扰的风俗。还有的地方则流行将已经结婚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躲避邪祟。这一风俗,至迟在宋朝时已经出现。因而,宋朝诗人陆游《丰岁》诗中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的诗句。《滦州志》记载当地的端午风俗曰:“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文史君说古代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内容的端午节俗文化。除前述端午节俗外,还有“取端午午时水”、“铸阳燧”、“跳钟馗”、“挂钟馗画”、“采药”、“斗草”(或称“踏百草”、“斗百草”)、“射柳”、“打马球”、“九狮拜象”、“放纸鸢”等节俗。
随着各地域、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种端午节俗也错综交织在一起。有的成为众多地域、民族共同认可、遵行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佩戴长命缕等。有的仍局囿于某地域、某民族,而不为世人熟知。有的则矛盾分歧,如前述“龙舟水”,有人认为端午降雨,是天降圣水。用此水沐浴,有吉祥辟邪之效;有人却认为端午下雨,“鬼曝药,人多病”,“鬼旺人灾”,“端阳无雨是丰年”。还有人认为,“龙舟水”是端午日龙舟所经江河湖泊之水。还有很多节俗,渐渐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的节俗,则诞生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端午节俗。现代社会,自当自觉剔除其中的迷信糟粕,汲取、传承其中的精华和传统。
参考文献1. 彭卫等:《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 王若光等:《“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
3. 王楠楠:《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现代交际》2010年第3期。
4. 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帮忙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历史小论文?
从战争到战争胜利这一历史时期,充分体现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特别是一战结束后凡尔赛-会议的召开是典型.美、英、法等国无视的与领土的完整,巴黎和会上强把德国在的权益给,会议上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及签订的九国公约实际上使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从而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总之,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老师是名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传媒师生类话题】
谢邀。名师一般出于名校,名校大多依仗名师。我专门追问过家严和家慈师生恋老夫少妻的故事,那当然是悲剧,越是名校名师,越是悲喜交织,其影响绝不止会伤害到一两代人??
李兰颂:《延安文艺录:文学数字谜[031]》
一 我的悲哀在于我的一家,原因是我的一家竟没有在一个饭桌上吃过一顿饭,这一现象在一般家庭里绝对是不常见的;然而,这又绝对不是源于战争或饥荒,只是因为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直接导致我的一家从来就没有团圆过。我的一家的形成,的确又是来自应该富有文学色彩的所在——新成立前夕和成立之初,家父李又然选择过大学校长、文艺院团领导、驻国外特派记者或出使文化参赞等,去了、干了,终于当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唯一的专任教员。文章来源:《武陵学刊》 网址: http://www.wuling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0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