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陵学刊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武陵学刊》投稿方式[11/04]
武陵学刊论文例文(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安饰演的伍子胥 在古代,也有龙舟竞渡仪式很盛行的地方。 如今的湖南汨罗市,在竞渡之前,首先要祭祀屈子祠,用红布覆盖龙舟首,在祠堂里祭拜。
国安饰演的伍子胥
在古代,也有龙舟竞渡仪式很盛行的地方。 如今的湖南汨罗市,在竞渡之前,首先要祭祀屈子祠,用红布覆盖龙舟首,在祠堂里祭拜。 然后,把水龙头安装在船上,进行竞争。 屈原的故乡今湖北秭归,有人在竞渡前崇拜屈原
仪式。古代广东人赛龙舟,要先祭拜供奉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然后将龙头、龙尾安装好,然后买一对纸制的公鸡,放在龙船上,认为这样做,可保佑船只平安。然后再进行竞赛。今福建、一带的民众,竞渡前,要先去妈祖庙祭拜。今四川、贵州等地区的民众,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其血于龙头之上,然后竞渡。各地祭祀神灵,一般都是点燃香烛、烧纸钱、供奉鸡、米、肉、果、粽等。龙舟竞渡时,人山人海。竞者紧张激烈,观者如痴如醉。呼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震彻云霄。唐宋时期的诗/词人,如刘禹锡、张建封、刘克庄等,都撰作有惟妙惟肖描画龙舟竞渡的诗词。
三、兰、艾、菖蒲、雄黄,避五毒早在先秦时,随着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思潮的盛行,人们认为,五 (午)月初五(午)逢丙午,可谓火上加火,此日堪称“毒日”。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所谓“五毒”,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活跃,毒害人间。因此,人们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山丹,来祛除瘟疫毒害,祈求康健吉祥。《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这一信念支配下,人们陆续创造出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挂艾草/菖蒲、用佩兰水沐浴等多种多样的节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时今湖北、湖南一带民众端午节悬挂艾草的风俗时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家家户户挂艾草
古代多地盛行端午节时,用佩兰泡水沐浴的风俗。若无兰汤,“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当然,除佩兰熬汤沐浴外,古代人还经常使用艾草、菖蒲、桃叶、朱砂、苦草麦药、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等被认为具有祛除疾病、功效的植物或熬汤,或泡水,用来沐浴。
在古人观念中,雄黄也具有极好的辟邪功效。所以人们用雄黄泡酒,端午时饮用。《白蛇传》中,已修炼成人形的白素贞,因饮用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情节,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有的地方则盛行用雄黄水或酒涂抹小儿额头、鼻、耳、手、足心等处的风俗,据说这样有驱避毒虫、邪祟的功效。比较常见的涂抹,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来可利用雄黄本身祛疾辟邪功效,二来以“王”字象征猛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可以镇邪。
雄黄酒画额
除了饮用或抹在身体上外,有的地方还将雄黄、朱砂、朱耒、蒲片、艾叶等浸泡到酒、水中后,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据说可以避毒虫、邪祟。
除了饮用、涂抹、洒撒上述或用植物,或用矿物浸泡的酒、水,以祛疾避邪外,南方沿海一带多地民众,还盛行“浸龙舟水”的风俗。所谓“龙舟水”,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是端午节时,龙舟行驶过的江河湖泊里的水;也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是端午节这天的降雨。上述地区的民众视“龙舟水”为大吉之水,故用“龙舟水”浸泡、洗浴身体,据说也有祛疾避邪、吉祥顺心的功效。
上述节俗虽形式各异,但基本有一共同目的,即“避五毒”。古人所说“五毒”,即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除较为普遍的采取上述避邪外,还有的地方采取或在屋中张贴五毒图,或用红纸印画五毒,然后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上,寓意五种毒物被刺死,不会再作祟祸害人了。还有的地方或在衣饰上绣制五毒,或在饼上镶缀五毒图案,均有驱除毒物的寓意。
四、佩“豆娘”、长命缕、香包古代江南地区盛行女子端午佩戴“豆娘”(有的地方称作“健人”)的风俗。“豆娘”,有人说其源于古代女子头上佩戴的步摇;也有人说就是艾人的变异形式。它或用缯,或剪制艾叶,攒绣成仙、佛、虫、鱼、花、果、百兽等形状,“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将上述物品贯串起来,名曰豆娘。
长命缕,亦叫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采缕、朱索等。早在汉代,就盛行佩戴“长命缕”的风俗了。《风俗通》曰:“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它或简单的用象征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拧合成绳,系于小儿臂膀;在五彩丝绳上,缀饰金、锡等,挂于少儿项颈;或将五彩丝绳折成方胜,戴在胸前;也可悬在门首、床帐、摇篮等处,可避邪祛病、益寿延年。
文章来源:《武陵学刊》 网址: http://www.wuling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0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