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陵学刊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武陵学刊》投稿方式[11/04]
武陵学刊论文例文(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1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者研究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6第1、2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和5外国资产阶级对于现代化的看法6(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近120万字,收集了有
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者研究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6第1、2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和5外国资产阶级对于现代化的看法6(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近120万字,收集了有影响的英、美、法、德、日等国数十位资产阶级学者对近代社会性质、近代经济及文化问题,中外关系、农民战争、边疆危机、革命、国共斗争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序言中,选编者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在那种学术氛围下,近代史学界是不可能借鉴资产阶级学者关于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成果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近代史学界开始与海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海外近代史研究的各种理论、方法及其论著被译介至大陆。仅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1980年创刊的5国外近代史研究6到1995年终刊时,15年内就出版了27辑,发表了400余篇、近800万字的译作。1990年创刊到1996年停刊的5国外党史研究动态6,6年内出了42期。这些刊物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外学术界的信息,推动了近代史研究。各类译介丛书,如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近代史研究译丛0,江苏出版社1988年陆续出版的/海外研究丛书0等,更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海外近代史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相当大部分是从现代化视角研究近代史的成果,如/海外研究0丛书总序说明的:/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现代化的问题。0在上述背景之下,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觉地引入现代化视角。近代史专家章开沅认为:/从我们的前辈到我们这一代,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然而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探讨却起步甚晚,贻误甚多。理论界应该急起直追,加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为当前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0[7]1986年,章开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0规划项目/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0,课题的参与者主要是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近代史研究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近代史研究与现代化的问题联系起来,从各种角度探讨早期现代化问题的论著更是屡见不鲜。/近十年来,与经济史、文化史研究迅速进展相
伴随,
还有城市史研究、商会与绅商研究、学堂学生群体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留动史研究、大众传播媒体史研究、社会心态变迁史研究,等等史学分支的崛起,这些都与历史学者对现代化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有关,而这些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又为现代化研究增添了更为坚实的基础。0[8]10现代化视角被广泛运用于近代史研究中,从战争到成立的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各大历史阶段,大多进行过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或与现代化相关的学术研讨。许多传统内容的研究课题也从现代化视角进了重新审视。现代化成为近代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参照系,兴起了对以往的近代史研究的全面再认识,引起了近代史研究的激烈学术争鸣。新时期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原则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视角引入引起的不同认识所致。在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现代化角度探讨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提出以现代化作为近代史的主线,引起了近代史学科中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有学者提出以/现代化范式0取代以往近代史研究的/革命范式0,认为/一百年来的近代史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史,一百年来的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0[9]。显然,这种观点是不足取的。现代化在近代并没有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才是近代的主题。现代化视角可以弥补原有的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不足,但不能取而代之。二 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探讨现代化视角引入近代史研究后,近代史学界开始系统探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有: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5比较中的审视:早期现代化研究6(浙江出版社,1993年),罗荣渠著的5现代化新论6、5现代化新论续篇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1995年),周积明著的5最初的纪元:早期现代化研究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胡福明主编的5现代化的历史进程6(安徽出版社,1994年),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5现代化史6(第1卷184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陈勤、李刚、齐佩芳著的5现代化史纲)))不可逆转的改革6上、下卷(广西出版社,1998年),史元芹主编的5近代化的历程6(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等等。在5现代化新论6中,罗荣渠认为近代的现1232010年第2期龚 云 20世纪80~90年代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
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这种延误,是由近代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近代的变革至少贯穿了四条线索:其一是自身衰败的过程;其二是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其三是革命化过程;其四是现代化过程。所以,近代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按简单化的/挑战(冲击))回应0模式或/传统)现代0模式运动的,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于欧洲内源性现代化,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对现代化的形式和道路具有特殊影响。的半殖民地化与革命化,实质上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特殊形式,就现代化的特定意义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近世社会大变动诸流向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现代化才异常艰难地上升为诸流向中带有主导性的趋势;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才逐渐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即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3]240-243。在5最初的纪元:早期现代化研究6中,周积明研究了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早期现代化的阶段性推进及其模式评估(洋务时期、维新时期、新政时期、共和革命时期),并分析了现代化中的动力与阻力)))西方扩张的双重效应及传统文化的双重机制等问题。在5现代化的历史历程6中,胡福明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1949年以前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0的论述;中编是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工业化及其带来的后果的分析;下编是全面看待现代化问题,包括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内容。该书的重点是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与其它从近代史方面探讨近代的现代化进程的著作的明显不同之处。在5现代化史6(第1卷1800~1949)中,许纪霖将现代化的源头放在19世纪的开端)))1800年。这种作法明显受费正清主编的5剑桥晚清史6的影响。该书以专题的形式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统治、政治变革(包括改革和革命)、工业发展、文化变迁,一直写到/国民党在大陆的衰败0。
文章来源:《武陵学刊》 网址: http://www.wuling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0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