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武陵学刊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文献学术期刊(3)

来源:武陵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长命缕,又称续命缕、续命缕、延年缕、长寿线,有百索、辜兵绍、五采缕、朱索等。 汉朝时,养成“长命缕”的风俗盛行。 《风俗通》说:“白天用彩

长命缕,又称续命缕、续命缕、延年缕、长寿线,有百索、辜兵绍、五采缕、朱索等。 汉朝时,养成“长命缕”的风俗盛行。 《风俗通》说:“白天用彩丝扎手,避鬼避兵,以免生病。” 或者简单地用象征五行的蓝、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线拧绳子,系在孩子的手臂上; 在色彩鲜艳的绳子上装饰金、锡等,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或者把色彩鲜艳的线绳折成一角,戴在胸前; 也可挂在门首、床帐、摇篮等处,避邪祛病延年益寿。

苏轼的《浣溪沙》也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 美丽的女子们沐浴在芬芳的兰草水中,净化身体,白皙柔嫩的手臂上,轻轻缠着象征驱邪康健的“长命丝”; 在高高挽起的鬓角上打上辟邪的“艾符”。

许多地方的民间艺人,大多把五色线系在手臂上、穿在手上,唐代诗人褐朝阳在《五丝》诗中写道:“越人传楚俗,截竹竞焜线”,只有当时的越地(今浙江一带)

救生索不能随意破坏和抛弃。 夏天的第一场大雨,或者第一次洗澡的时候,只能扔到河里,用流水冲。 它象征着瘟疫、疾病、邪祟被河水冲走,具有清除邪祟、便于携带的效果。

香包,又称香袋、香囊,用五色线缠或碎布缝制,内设灵符、香料、雄黄粉等,戴于胸前。 据说可以辟邪祈福。

五、躲在端五,又称“躲午”、“躲午节”。 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是“恶之月”; 五月五日,格外凶恶。 因此,在一些地方,端午节那天,父母把不满一岁的孩子带到祖母家躲起来,躲避入侵的风俗很流行。 也有地方流行把结了婚出嫁的女儿接到老家去。 这种风俗,最晚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 故宋朝人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扛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诗。 据《滦州志》报道,当地的端午习俗是“女性新娘每月回来,被称为‘避开端午’”。

文史君说古代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内容的端午节文化。 除了前述端午节外,还有“端午水”、“铸阳燧”、“跳钟馗”、“挂钟馗画”、“采药”、“斗草”(或称“踏百草”、“斗百草”)、“柳

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种各样的端午节也错综复杂。 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穿长寿衣等,已成为许多地方民族共同认可和践行的风俗。 有些局囿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为世人所不熟悉。 有矛盾。 就像前面提到的“龙舟水”一样,也有人认为端午雨是从天而降的圣水。 用这个水沐浴有吉祥辟邪的效果; 但也有人认为端午下雨,“鬼出药,人多病”,“鬼旺人遭殃”,“端阳不下雨是丰收年”。 还有人认为,“龙舟水”是端午节龙舟通过河流和湖泊的水。 有很多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消失; 一个节俗产生于新的时代和社会。 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端午节。 现代社会必须自觉清除其中的迷信糟粕,汲取和继承其中的精华和传统。

参考文献1 .彭卫等: 《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 .王若光等: 《“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民俗研究》 2013年第6期。

3 .王楠: 《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现代交际》 2010年第3期。

4 .王青: 《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 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 )。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浩荡荡的文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文章来源:《武陵学刊》 网址: http://www.wulingxuekan.cn/zonghexinwen/2022/1213/495.html



上一篇:武陵学刊论文例文(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么
下一篇:曹操真正的墓现在找到了吗(武陵学刊毕业论文

武陵学刊投稿 | 武陵学刊编辑部| 武陵学刊版面费 | 武陵学刊论文发表 | 武陵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武陵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