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陵学刊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武陵学刊》投稿方式[11/04]
旅游论文_武陵山片区民宿时空演变及旅游开发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民宿研究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民宿研究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数据来源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真实性
2.1.2 民宿本质
2.1.3 民宿本质表达框架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区概况
3. 武陵山片区民宿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1 民宿空间分布类型
3.1.1 最邻近指数
3.1.2 变异系数分析
3.2 民宿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3.2.1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3.2.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3.3 民宿空间密度特征
3.4 民宿重心空间移动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武陵山片区民宿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4.1 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4.1.1 地形
4.1.2 气候
4.1.3 植被覆盖率
4.1.4 河流
4.2 人文影响因素分析
4.2.1 人文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4.2.2 人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建议
5.1 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潜力模型构建
5.1.1 评价指标确定
5.1.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3 评价指标分级
5.1.4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2 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5.2.1 民宿二级以上旅游开发潜力区分析
5.2.2 民宿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析
5.3 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发展建议
5.3.1 抓住旅游发展机遇,民宿旅游发展应趁势而上
5.3.2 打造个性化民宿产品,助力民宿旅游发展
5.3.3 树立民宿品牌,连锁化扩张,引领民宿旅游发展
5.3.4 加强政府对民宿产业的管理及营销宣传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文章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私家车的遍及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自驾游、深度游、体验游逐渐引领潮流,民宿以优美的环境选址、独特的主人文化、丰富的旅游活动及创意的生活体验,满足了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逐渐升级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地形复杂多变,生态环境优良,旅游发展的基底条件优越,民宿分布较多。当前,针对武陵山片区民宿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尚不多见。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旅游发达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开发强度大,现已开发出许多品质优良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有部分旅游资源有待开发,评价、分析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潜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旅游真实性”研究视角,利用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和现实存在主义真实性五个维度对民宿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并作为识别、筛选民宿数据的依据。以武陵山片区1291家民宿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地理计量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法,探讨了 2005-2019年间片区民宿的时空演变格局,定量分析了民宿整体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并对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和研究。文章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果及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状况,对片区民宿旅游开发提出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9年武陵山片区民宿空间聚集态势明显。最邻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武陵山片区民宿年呈均匀分布特征,自2010年以来,片区民宿的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分布转为集聚型,集聚程度逐年加强。在区县尺度上,片区民宿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永定区、武陵源区、凤凰县、恩施市等县市;从时间尺度上看,2005年民宿空间集中度最高,之后地理集中度逐年降低。片区民宿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自组织性主要沿武陵山脉及其余脉、河流展开;2010年以来,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民宿集聚与分散并存,即局部集聚、周边分散,呈现出复杂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凤凰县为首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以永定区、武陵源区为首的张家界市形成了民宿高密度集聚区;此外,自2015年起,以利川市、恩施市为主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武隆县为主的重庆市和以江口县为主的铜仁市发展成为继湘西州、张家界市之后的次一级民宿高密度集聚区。武陵山片区民宿空间移动过程大致由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转变为沿南北走向伸展,且民宿在长轴和短轴方向上的布局均较为疏散。(2)武陵山片区民宿整体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片区民宿数量具有先大幅度增加后平缓降低而后小幅度提升的变化趋势,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区域。在片区温度区间范围内,民宿数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降水量的增多,武陵山片区民宿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分布特征,有77.1%民宿分布在降水量为1334mm-1408.45mm区域内。片区民宿分布在数量上与NDVI值不存在线性函数关系,表现出无规律性特征。研究显示,民宿或临河而建,或与当地河流相距不远。旅游总收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景区密度和地区生产总值等4个驱动因子通过了逐步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其中旅游总收入对武陵山片区民宿空间分布影响程度最大,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景区密度的影响次之,地区生产总值影响力最小,具体表现为旅游收入越高、景区密度越大、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越高,民宿分布越多。另外,民宿点大多布局在交通干线0—5km及大于20km范围,这样既能取交通之便利,也可避世俗喧闹。另外,政府政策支持也对民宿空间集聚分布产生积极影响。(3)武陵山片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大,民宿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恩施市、武陵源区、凤凰县、芷江县等20个县市区,高级潜力区分布面积更为广阔,片区49个区县均有分布,主要包括片区南部凤凰-泸溪、怀化市和铜仁市民宿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分区、片区北部恩施市、利川市和巴东县高级潜力分区,以及片区中部张家界市和重庆市高级潜力区分区,且具有明显的沿河、沿路、沿山脉、沿旅游景区等空间要素分布的特征。对武陵山片区民宿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抓住旅游发展机遇,民宿旅游发展趁势而上;2)打造个性化民宿产品,助力民宿旅游发展;3)树立民宿品牌,连锁化扩张,引领民宿旅游发展;4)加强政府对民宿产业的管理及营销宣传。
文章来源:《武陵学刊》 网址: http://www.wulingxuekan.cn/qikandaodu/2022/0131/411.html